撰文:鉴叔
前言
8 月 10 日,基于新晋二层网络 Base 的去中心化社交应用 friend.tech 推出测试版。仅仅一天时间其注册用户便破万,交易量也突破 6000ETH。
friend.tech 的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个人的社交影响力代币化,粉丝或者其他用户可以购买 KOL 的股份并获得与其私聊的机会。同时其股份会随着买入的人增多而升高,给持有者创造盈利的机会。
那么,friend.tech 是如何运行的?它爆火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命运究竟是昙花一现的短期爆款,还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社交新出路?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
如何使用 friend.tech
获取 APP
friend.tech 目前的测试版只能在 IOS 系统上使用。按照提示,在苹果(Safari)浏览器菜单中,点击「共享」图标,然后再选择「添加到主屏幕」。这样就可以主屏幕上打开 friend.tech 了。
获取邀请码
在主屏幕打开 friend.tech 后,可以选择使用 Google 账户或者 App Store 进行注册。
注册完成后还不能使用,因为 friend.tech 也采用了以往 Web3 社交产品惯用的套路,就是需要填写邀请码才能获得使用权。
根据规则,一个已登陆用户可以分享三个邀请码给朋友,但是每个码只能被使用一次。想要获得邀请码的小伙伴可以向自己身边的好友索要,或者在 X(以往的 Twitter)平台上搜索「friend.tech」等关键词寻找邀请码。
绑定 X 账号并激活账户
填写完邀请码后,为了激活账户用户还需要绑定自己的 X 账号,并向地址中转入 0.01ETH。这一步或许是官方为了防止太多的假账户和女巫攻击。
买卖个人股份
以上三个步骤都做完以后就可以正式进入 APP 买卖个人的股份了。一开始需要先使用系统赠送的一股购买自己的股份,然后正式进入 APP,首页会有目前最热门用户的排行,可以选择购买他们的股份,当然也可以通过搜索查找自己喜欢的 KOL 账号。
不过得注意的是,目前有许多假 KOL 账号,他们复制了大 V 的头像和名字来混淆视听。所以保险起见,在购买股份之前一定要点击图标跳转到 X 平台,检验其真假。
在成功购买了 KOL 的股份之后,即可解锁与 KOL 的私聊功能。但是在私聊功能上,也许是为了防止垃圾信息,每个持有人一次只能发送三条消息,等 KOL 回复后才可以重置消息上限。
同时,最后值得说明的风险是,friend.tech 的隐私政策目前也是未知的,用户无法知道其数据将会流向何方。因此在注册 friend.tech 时为避免风险可使用较少资金钱包或新钱包为其注资。
核心资产拆解
因为区块链的重金融属性,一些 Web3 项目本质上还是围绕着资产做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项目的动作时往往可以从其核心资产入手。目前 friend.tech 的核心资产可以拆解为 KOL 股份和积分这两部分:
KOL 的股份
KOL 的股份是 friend.tech 得以运行的核心,我们可以将每个绑定了 X 平台的 KOL 账户类比为一个流动性池子,粉丝的每次买入与卖出都可以看作是在给这个池子注资与撤资。同时每进行一次买卖行为,其中都会有 5% 流向 Friend.tech 的金库,5% 转给 KOL 的钱包账户。
这样的股份模式对于 KOL 和粉丝来说都具有吸引力:
对于 KOL 来说:因为每次买卖行为的发生都会有 5% 的费用流向 KOL,所以对于 KOL 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利用即有影响力变现的机会,而且开账户成本相对较小,大部分人都不会和钱过不去。
对于粉丝来说:根据规则,当获得 KOL 的股份后粉丝便获得了与其私聊的权利。当然,这只是吸引力的一方面,KOL 的股份价格的模型为「下一股的价格=卖出去的股份
*2/16000ETH」。因此,KOL 的股份价格与买入人数成正比,与卖出人数成反比。这也就导致了早期购买股份的粉丝获得了较大的获利机会,并与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甚至会自发的在社交媒体上推广 KOL。
积分(Points)
稍微对金融有些了解的小伙伴可能都能看出 friend.tech 设计的 KOL 股份价格模型具有「旁氏」的特点,老玩家通过新入局的玩家获利,如果一旦新玩家增长停滞,那么整个经济系统将会崩溃并形成用户的恐慌式抛售。
friend.tech 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给相对晚入局的玩家增加动力,因此释放了空投预期,表示将会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的每周五给进行产品测试的用户空投总计 1 亿积分,积分用途未披露。这样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在 8 月 19 日首次空投后,助推其总交易量和用户的增长曲线再次变陡(也有其披露种子轮融资的原因)。
爆火原因拆解
背靠大树
这里的大树当然指的是 Base 链,虽然 Coinbase 已经明确的说明过 Base 不会发币,但是因为它依托的用户非常广泛且发展还很早期,市场对它有很大的期待,之前大火的土狗项目 BALD 也能证明这一点。从一夜千倍神话的 BALD 再到现在的 friend.tech,很难说这背后没有 Base 的助推。
同时,friend.tech 通过引起 Base 链上数据的异动,吸引注意力完成冷启动也是非常高明的手法。
依托 Web2 社交图谱
我们都知道 Web3 的产品要想完成用户积累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和漫长的事情,于是有一些项目便想通过绑定用户 Web2 账户并给予一些奖励来引流,例如游戏项目通常会选择绑定 Steam,社交项目通常都会选择绑定 X。friend.tech 也利用了这套打法,通过绑定用户特别是 KOL 的 X 账号完成了第一波用户宣传与积累。
通过邀请制完成病毒式传播
在社交领域,邀请制的这套玩法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前几年火爆的 Monaco、Clubhouse 等。为什么邀请制会这么吸引人呢?本质原因在于邀请制人为的制造了稀缺性并限制了普通用户的大规模涌入,利用了人性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再结合给予邀请人返佣奖励,就实现了病毒式传播。还节省了项目方一大笔的营销费用。
这也是 friend.tech 能够短时间内爆火的原因之一。
营造神秘感与松弛感
摒弃强运营模式、抛弃社区运营、抛弃白皮书,保持着项目的神秘感与松弛感,让用户回归到产品本身,笔者认为也是 friend.tech 能够爆火的内在原因。friend.tech 目前没有系统的披露团队信息、项目信息,连官方文档都没有,一切的信息都只能通过 X 平台的官推和创始人的 X 账号获得,这与 Web3 项目常常乐道的「以社区为中心」有些不太一样。
但是也正是这份神秘感让早期用户很多专注于产品,而不是看其背景。
融资与团队情况
随着项目的进一步火爆,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团队信息也是藏不住的。
融资情况
8 月 19 日,friend.tech 官推宣布完成了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 Paradigm,金额未披露。Paradigm 的业务主要为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其曾投资多个知名项目,例如 Uniswap、Opensea、dYdX、Optimism 等。
团队情况
目前能被查询到的团队成员有四位,一是创始人 Racer,在 friend.tech 之前他曾是 TweetDAO 的首席开发人员。TweetDAO 的基本原理与 friend.tech 类似,用户可以购买一个 NFT 并可以从 DAO 的 Twitter 账户发布一条推文。随着 NFT 被售出的越多,NFT 的地板价也会随之上涨,但该项目目前已经停止运营了。
第二个成员为 shrimp,其是 friend.tech 的联合创始人和用户端工程师,在 friend.tech 之前其与 Racer 也一起在今年 3 月构建了一款图片社交分享应用 Stealcam。其基本原理为用户可以上传图片到该平台,但是其他用户需要付费访问,并且访问权也不是永久的,当下一个访问者支付更高的价格时,访问权就会转移。不过目前该项目也基本属于停摆状态。
同时,目前能找到的其他两个团队成员为基础工程师 Rodion 和 Pancakesbrah。
friend.tech 还能火多久?
截止 8 月 22 日,仅上线十几天的 friend.tech 测试版用户地址总数为 84820,总交易高达 3.5 万 ETH。其次根据 DefiLlama 数据显示,其 24 小时内产生链上费用排名第二,已经超越了 Lido、Uniswap 和 BTC 网络,可见其火爆程度自上线以来丝毫不减。
那么,friend.tech 究竟还能火多久呢?自其得到关注以来,「旁氏」、「击鼓传花」、「消费粉丝」、「比谁跑得快游戏」等乌云就笼罩在 friend.tech 之上。
平心而论,笔者认为「接盘游戏」在目前的 friend.tech 上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未来发展没有潜力。大部分的社交应用在发展早期为了完成裂变都会主动或者被动的触及灰色地带,例如,微信早期的「漂流瓶」功能、快手早期的低俗恶趣味视频、抖音擦边博主等。但是,在完成用户积累后,它们的大多数都会转而探索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与商业模式,形成正向循环。
因此,friend.tech 能否长期存在,摆脱旁氏骗局的阴影,笔者看来关键在于是否能依托目前不断增长的用户资源解决价值创造的问题。
既然是私域,KOL 吸引用户和增加粉丝粘性无非是给予承诺或者提供独特价值,例如前沿的 alpha 信息、专业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其他情绪价值甚至是给持有者发放股息等。只有这样,股份持有者才不会急于抛售 KOL 的股份,一旦用户粘性真正养成也会为 KOL 形成一种无形的兜底。
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畅想,至于 friend.tech 后续往哪个方向发展?等新增用户不足时是选择 rug 还是寻找破局之道?这一切都需要看团队的作为和引导,毕竟目前的 friend.tech 也只是个刚出现没多久的测试版本。
Web3 社交应用的出路究竟在哪?
DeSocial 这个赛道一直备受瞩目,在这个领域「数据所有权」、「去中心化」、「打破平台数据垄断」、「资产所有权」等宏观叙事也一直被创业者和理想主义者们反复述说。
这些东西当然很重要,但是当我们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使用一个社交应用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时,答案必不可能是在乎其是否去中心化,而是极致的用户体验以及能够实际有效感受到的差异化。一个主打去中心化和上链但 UI 几乎是抄袭 X 平台的社交应用能成功吗?笔者看来可能性不大,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数据所有权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这类应用将数据所有权给予了用户,却没有带给用户明显的差异,那么相信一个公司与相信区块链有什么区别呢?数据在用户手上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不仅不能带来明显的差异还需要用户付费。
结合 friend.tech 的大火,它并没有宣扬自己的去中心化,用户登陆甚至也是使用的 Web2 的账号方式。但是因为准确切中了个人影响力变现的这个需求(个人影响力本质上也是 X 平台数据构成的)从而变成了近期的爆款。
因此,Web3 社交产品面临的问题或许并不是如何做到更好的去中心化,而是利用区块链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差异化体验与互联网价值。Web3 Social 也该变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