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开始工作,通常意味着我们很难再有独立的时间来「纯粹地学习」一门技能或者一科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也就非常容易彻底变成一句口号。与此同时,「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使用各种工具来帮助自己整理信息、形成知识流的方法在各大效率平台上被反复提及。为了不让自己变成一个原地踏步的纯粹工具人,过去的两年中,我也尝试用各种方法、途径和工具来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范式与信息流,尽量让自己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仍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学习习惯。该踩的雷都得踩,该跳的坑也都得跳,幸运的是,我还是找到了一套有些通用性的方法,来跟你唠唠。
动机
为什么还要学习
谁不想要一个新的人生副本
侦探推理真凶,警察审问罪犯,证据的指向性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有明确动机,我们也不例外。既然已经到了在社会上混口饭吃的年纪,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来重新学习?
咱们先说点实际的。
在这里喊出终身学习的口号谁都懂,不过咱们换个角度:当你看到同学或者朋友靠着某种技能或者副业切换到了第二个人生赛道,你会不会羡慕+眼红?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变得功利,即使你的答案很可能为「是」。身边人和环境的变化是最容易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刺激物。如今社会流行斜杠青年,自媒体人和生活在巴黎岛的数字游民几乎活跃在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内,每次看到这些,我们是不是也总会感叹一下:诶,如果我当初也坚持做自媒体或者什么的,说不定也能开启一个新的人生副本了。这就是个很好的保持学习的最实际的理由:让你还有一个开启新人生的机会。
把控自己,塑造自信
然后再说点抽象的。
假设你没有被身边的人刺激过,那不妨回到学习这个词本身。18 岁以前,我们的世界经常被「学习好」「考个好大学」这些关键词包围,那时候我们走的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路子,学习好是我们当时面对的局部最优解。作为一个河南考生,我的高中班运气不错,能抓出一只手的清北,也能勉强保我混上个浙江的 985,再去安泰水个研。
今年,我经历了换工作换城市、写不下去浮夸的 PPT 便直接裸奔再次碰运气换赛道,当年班里去北大学心理学的同学,今年也辞去老师的工作开始做个人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和他简单的聊过几句,比起做心理老师还要应付公立学校日益繁琐的各种任务,自己做心理工作室没法旱涝保守,但好在是获得了心灵的宁静。我在裸辞的时候,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脑袋里浮现出自己可能就此找不到好工作的担忧。我把这些不和自己内耗的心态,归功于当年上学的时候靠着「学习好」顺利地考入了一流名校,并且一路还算顺风顺水的自信。学习真正能内化在我们的骨髓中的,其实是塑造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把控力。控制感是如今大家都在努力追求的东西,然而对生活的控制感最终来源于对自己的控制感,一个人能很好的把控自己的能力、状态和生活节奏,就会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这种自信,其实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带给我们的,这大约就是学习真正的内在动机:把控自己,塑造自信。
打地基
解决了动机问题,实践也一定不会如自己想象的顺利,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思考怎么学的问题,一环比一环复杂。我要告诉你的,是一点不一样的事。
学什么不重要,学习能力重要
真正阻碍我们学习的阻力是不知道学什么吗?不是,真正阻碍我们的往往是已经不具备静下心来学习的能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还能像大学期末考试周一样,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的「苦读」吗?我想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不能,专注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经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工作的煎熬逐渐丧失殆尽,迫切需要重建的,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习底座。
方法一:输入,试着在通勤的时候阅读系统文字
如果你每天上班需要大于半小时的时间来进行非开车通勤,不如就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读系统的文字。所谓系统的文字,就是有一定的篇幅,需要花费时间认真理解的文字。找出一个独立的时间段来专门进行阅读当然是终极理想选择,但培养路径可以迂回绵延,通勤时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此前的大部分时间,我都需要二十分钟到四十分钟不等的步行、地铁或班车来进行通勤,在这个时间段内,我分别尝试用来阅读当天的少数派首页文章,或者得到的文字版课程。在这个阶段我并不主张用听的方式,系统性的文字在视觉中更容易让你进入思考的状态, 而培养学习能力要做的,就是要让我们重新获得认真思考的能力。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自己阅读文字的能力又逐渐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几乎用早上的通勤时间就可以把7节得到的课程内容全部读完。
方法二:输出,尝试记录有想法的片段
输入是一方面,输出是另一方面。之前一篇文章中我讲述了写作对我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最后一段文字中提到,写作给我带来的重要变化就是能够安静地思考一件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事物。输入是源头,输出是强化,老实说,这一点我并没有什么成熟的实践经验,反而是我已经人到中年的老姐在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读书或者听课,甚至工作中被 PUA 的时候,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想法,为了避免自己仅仅是灵光乍现,就需要快速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写下来的同时也是再次思考的过程,当我们对一件事物有了大于两次的思考时,我们也就逐渐拥有深度学习一个事物的能力了。而至于你是用备忘录还是 flomo,只要能帮助你快速记录和回看的卡片,就都不是问题。
老姐听个世界杯的课,都能流畅的产出想法了
搭框架
学习能力恢复了,就需要开始构建一套我的学习范式了。学习范式其实并不是个多么复杂的事儿,没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有一套成熟的 RSS、无可挑剔的笔记流,更重要的反而是决定自己:如何便捷的从不同的地方学习不同的内容。
原则:硬核内容 + 兴趣探索 + 广义信息流 = 有效信息饱腹感
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多元。相比于学生时代,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而工作和养家糊口最容易带来的问题就是视野逐渐狭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日趋单一,所以为了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饱腹感,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元化的信息和途径,来构建起我们的学习框架。
来填肉
硬核内容
有难度的「不快乐学习」
初中化学老师在初三的某一节课上,强调了的但凡是认真学习就绝对不会有所谓的快乐学习一说,我深表赞同。一旦我们决定深入投放精力到某一个领域,一定会伴随着各种「折磨」,无论是必须要花的时间,还是搞不明白的痛苦,大部分时候都跟快乐两个字不沾边。因此我在开始摸索着搭建学习范式的第一步,就是要选中一个稳定的硬核内容,让自己不间断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于是,我在珍妮的疯狂发课攻势下,选择了得到作为硬核内容的学习渠道。
所谓硬核内容,要点有二:要花精力、要可持续。得到的课程很多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大牛,而领域本身的覆盖范围又足够全面,每节课即使是听也需要大约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因此想要认真听完一门课并不算轻松。并且,精英日课之类的课程有日更的节奏,每天都需要持续跟上,这很好的满足了我对硬核内容的学习要求。根据年度计划,我开始了每天逼迫自己的利用通勤的时间阅读或者听7节课的「日更」,起初一个月动力十足,但一旦经历过春节或者五一国庆这种大假期的「断更」,节后补课的压力就会陡然剧增,更不用说文史哲的某些课程还需要比较好的人文素养,偶尔在其他地方去补足一些背景知识也可能成为常态。于是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赶上进度,读课程里提到的书目来帮助理解,去体验这种「被迫学习的不快乐」。
我也养成了在得到疯狂学习的习惯
必须要有一部分硬核的学习内容吗?我认为是的,当我们度过了学习能力恢复的阶段,就需要加入一些硬核又专业的内容,因为习惯需要培养,更需要坚持和维护,我们需要警惕,当自己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轻松易懂的东西,很可能我们依然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那么不可避免地还是会进入视野和思维固化的循环。逼迫自己动起来,熬过了一两个艰难地阶段,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难。
不赚钱的技能也是好技能
我相信,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产生学习的念头,都是从想要「学英语」「学 Python」等这些技能型的突破开始的。想要精进一门副业技能当然也是很好的选择,但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是,这些技能都和赚钱或者想要赚钱相关,但又不会在我们的工作中马上开始应用,所以我们的学习历程往往是虎头蛇尾,选了讲师买了课,准备做好小笔记,却因为并不会给自己立刻带来功利性的帮助而建立不起持续学习的动力。
既然这样,我就不在这里硬耗,不然另辟蹊径。学一些看起来丝毫不功利的技能。
这里就必须要安利少数派的诸多数码与效率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都很实用,但又没有到可以给你带来收入增长那么实用。一些软件和系统类的课程,几乎都是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到的东西,而且需要你同步进行一些操作联系,甚至来一点小小的笔记。经验告诉我,这门课程最好始于兴趣,但终于实践,不赚钱的技能,根本的落脚点还是技能,所谓技能就一定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投入,需要我们动手或者动脑来做出改变获得进步。当你能找到这样一门不赚钱又有实用价值的技能,不要犹豫,当做你的硬核学习内容去冲吧,
用Notion给Notion课程做笔记
兴趣探索
兴趣探索算得上是这个学习公式中的调味品,主要的目的是让我能不断地看到新的方向,获得一些额外的动能和力量。如果说硬核内容我讲究的输入与输出的量级同步,有多少输入就要一定要有对应看得见的输出,那么兴趣探索对我来说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它不需要有很多笔记、实操,但一定需要做到喜欢,要满足经典的喜欢公式:喜欢=熟悉+意外。
熟悉
熟悉,就是要做到在我的兴趣领域之内。每个人都能找出至少一只手的兴趣领域,吃喝玩乐不就四个了?随便凑上一个什么别的妥妥五个到手。这当然是开玩笑,但你如果你能把吃喝玩乐当做一个真正的兴趣去研究,那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学习不能总是费力的和不愉快的,我们的心灵需要休息,不用实时保持高度紧绷的状态,我们的大脑更需要休息,这样才给其他事物一些进入视野的空间,毕竟,搭建这套学习范式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要让视野变得狭窄,要时刻牢记这个目的。
意外
那么你熟悉什么,就可以尝试着在这个方面比平时再多那么一点点输入。不是简单的看看,而是要在这个领域内再研究一点自己从前不知道的细节。这个输入不一定非要是什么系统的课程和按时总结的学习笔记,只是简单的多读两本书,多看了一些自己从前不知道的内容也很好。
我算是半个体育爱好者,对各种日常较难参与的运动都有着还不错的兴趣 ,尤其排球、网球和体操。除了追比赛追 idol,从去年开始我把更多的兴趣精力投入到了研究这几项运动本身身上,研究一些轮次、战术、不同球员和队伍的打法,甚至一些排兵布阵的方法,以及技术统计等内容。在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这些内容从各种赛事官网、球迷论坛等途径都可以轻松获知,并不需要绞尽脑汁探索各种途径。再或者,我也尝试多研究一些精品咖啡,老林还年少的少数派文章以及一本《我的咖啡生活提案》就成为了我最基础的信息来源。
所以,深入研究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意外」。真正深入研究这些东西以后会发现,别说工作为爱发电不易,兴趣也不可能全靠自己表面的热血来保持。在我们有机会深入一项我们感兴趣事物的同时,事物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和我们的捆绑,从而让我们的喜欢变得更加「浓烈」。研究越深入,越专业,越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意外」,来加深我们的兴趣。能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生活中通过「熟悉+意外」的方式找到一两个能让自己持续投入能量的事物,应该算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了。
广义信息流
大多数普通人的一天,都会把大块完整的时间奉献给工作和睡眠,除了周末,日常能够用来学习和接收信息的时间常常是碎片化的。所以在硬核内容和兴趣探索之外,再除去非常必要的玩手机和刷 B 站的时间,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去尽量拓宽自己的信息流了。
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信息流是构建一个有效的 RSS 订阅系统,那确实就有些跑题了。我并不是一个每天都信息爆炸的专家,也极少订阅什么连续性的专栏,我所认为的广义信息流,是尽可能把信息的形式增多、拉宽和加厚。我们都很清楚,大脑对于来自于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模式是有差别的,最终能够被我们吸收、记忆和利用的程度也不一样。这时候就没必要可以追求什么对信息地高效利用,反而可以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信息让我们的思维尽可能保持活跃。
文字:学习能力的时候提到了阅读系统性文字,就不再重复讲了。
声音:声音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于阅读可能会让你分神,声音总是能够相对更快地帮你集中回注意力,而如今对这种形式的最好诠释,就是播客。关于文化评论、体育运动、精神价值、影音分享等多种内容的播客几乎都能够找到非常优秀且成熟的节目,可以让我在没有太多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消化和吸收很多方面的内容。在我们已经没有太多参加讲座与论坛的机会的时候,我非常推荐大家将播客作为一个的重要且有效的信息输入渠道,让我们的耳朵年轻起来。
解锁了一个专业的兴趣博客频道
视频:我相信 B 站学习,大家都已经有了或失败或屡次失败的经验。没错,B 站几乎是如今最好的视频学习资料来源,但我也非常明白想要在 B 站坚持学习打卡的难度有多大。让我们摆脱这个压力,来给 B 站换一个更合适且容易收到成效的用途:用来快速入门。当我需要快速了解一个新领域或者新知识的时候,选择在 B 站进行搜索,按照播放量进行排序,把主题高度相关且播放量排在前五的视频都看一遍,就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对一个领域有不错的了解和洞见,用这个方法来准备面试,或者是在工作中了解业务知识再合适不过。当长视频学习对你来说很难坚持的时候,不妨就把它用在你的快速入门上吧。
完善知识金字塔
当我成功开始并坚持完成以上几步,学习路径就基本成型了。此时此刻的我早已不是当年学会 N 多难题的学生,重新让自己养成深入学习的习惯一定是困难的,但也是必要的。我们已经习惯性地依赖碎片化的知识和海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除了写需求文档似乎再难静下心来完成另外一件事情。当有一天回过头,发现这危险的事态越来越严重时,就必要开始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本身不需要有多么精确的效率系统,也不用一定花大力气开始搭建一套非常光鲜的工作流,最重要的是先重塑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多想一些办法让自己获得有效信息饱腹感。在完善知识金字塔的这条路上,我期待可以早日与你相遇。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