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携隐和朋友聊到怎么从一年读20本书跃升到70本。
其实读70本反而比20本轻松。因为70本差不多能保持几乎每天都读点儿,可以完全消除反复的「冷启动」。
这就好比,过年前后在老家呆了两个月,回上海家里第一次打开地暖和中央空调,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都没什么暖意,要等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它才会恢复到一打开很快就升温的状态。读书不连接的时候也很明显有这种感觉,每次隔一阵再看就觉得大脑生锈,吱吱嘎嘎转不动,费老劲才慢慢warm up。从之前中断的地方重新读起,又要费老劲去想之前读了啥,没有连贯感。
这不但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不愉快、不舒畅的感觉。
同一件事,每个人心理层面的阻力却会很不同,阻力就是额外的投入。不愉快,不舒畅的感觉就是一种阻力,需要使用到意志力去克服。而意志力是一个非常容易耗尽的池子。耗尽的时候还在逼自己努力就更痛苦了。长此以往,读书就变成了一件下意识逃避的事情。
反过来,没有任何阻力的话,就几乎用不到意志力,那读起书来就是一种丝滑的心流状态,读完收获也比较大,这种成就感又会吸引我打开下一本书,进入良性循环。
也就是说,读一本书的总投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由三个要素加总而成:总投入 = 冷启动(X)+ 读书本身投入(Y)+ 不愉快的感受对下一本书的阻力(Z)。其中,X和Z这两个隐藏投入,往往是远高于Y的。读70本的时候,X和Z就几乎都消弭了。
此外,读书多了之后,书和书之间更容易融会贯通,彼此联结(因为短时间内读过的都记得),比如《爱的艺术》里讲的爱的能力,就是《自卑与超越》讲的合作能力,而《我们内心的冲突》接上去讲如果缺失这种能力会如何,《少有人走的路》里则进一步从心灵地图的角度提醒我们这种能力也要实时更新,而《原则》中不断强调的接受现实的反馈就是对以上理论的一个实践应用。再比如,《你经历了什么》里的四层大脑模型,会帮助我们理解《情商》中的情绪的作用,这些理论又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和《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中看到了实践应用。
这会极大提高理解一本新书的效率,也就是大大减小Y值。这还会把零散的书变成组块,十来本书也就是两个组块而已,又进一步减少大脑之后整理和消化信息的投入值。
读的书多了之后,同时在看的书也会增加,这样会减少看一本书的倦怠感。就是看一点严肃的,就看一点轻松的,组合起来。书的浓度你不能改变,但你可以通过这种组合,调出适合自己的浓度。
总结来说,就是当看书数量到达一个阈值,就会触发上述「读书体系」,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最后整个系统靠自己的惯性就能运转,达到一种「输入越多才越轻松」的状态。
作者:纵横四海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