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最近2个月的工作,过程满意,结果意外——有效结果的产出来源都来自于预期之外。原本预期能顺利offer入职的case出现意外,不抱期待的“要不我们推荐过去试试看”反而入职了几个。从中总结反思的想法是:猎头工作的大部分内容是在有限条件下提高撮合成功的概率,在不可把控的部分里就尽人事听天命,并且时时勿忘广结善缘。
关于长期主义和短择。聊了几个外企人选,询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进的公司,你在里面却愿意考虑国内互联网的机会?”得到其中一个答案是:中国业务作为外企集团的某一块,日常业务行动会持续受到掣肘,任何针对本地业务的决策周期都更长。长期主义和审慎决策对企业来说无可厚非,落到职业经理人的个体头上未必是当前阶段的最好选择。当一个职业经理人考虑职业去向,求的是当前条件下的最优解,也许就只是一个短期选择。这个短择可能是源于无可奈何没得选了,可能是为了去解一个当前物质生活窘境的燃眉之急,可能就单纯是冲动地想去冒险搏一把超额回报。
关于“不想要太理智的人”。听某个客户第一次在聊“人才画像”提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震惊和疑惑,第二次听到开始试图理解,第三次听到已经是我自己主动跟人选说出口的。最近看《埃隆·马斯克传》甚至有点模糊的类似感受:理智的人可以理性地把卷子做到90分,理智之上再带些“疯子”般冒险基因的人有机会拿到120分。互联网行业在势头顶点之后的大多数企业用人策略是,保守地采用经验主义至上去选用人才,而一部分还心存期待能冲出现有互联网大厂重围格局的企业已经在尝试更大胆的用人方式。
关于猎头在人选面前的心理自洽。
猎头工作的本质是销售,作为典型“i人”一开始会抵触这样的角色,i人销售很喜欢在工作中坚持“真诚就是最好的必杀技”原则让自己接受销售角色。
后来有段时间开始怀疑:如果一个人把真诚当必杀技,那这个人还能叫真诚吗?我是不是又不自觉地使出了所谓的“猎头销售技巧”?不管我再怎么努力让自己在人选和客户说出的话面前显得中立,也不可能真的中立。
最近逐步释怀:决策环节中,总有有人扮演某个角色。猎头在和人选沟通时,可以尽可能去追求站在中立位,但不用苛求是不是真的站在中立位。大比分的选择不会令人纠结,比分接近的纠结中,猎头在人选面前就坦然去充分扮演“为什么支持去”的正方,让人选自动调取一个可以作为反方的自己/亲友就行了。光明正大,胜者为王。(这条感悟来自于——跟一个利益不相干的人选聊2个“五五开”的offer时,我觉得不能两个人都犹豫纠结,必须有人立场鲜明充当某一方角色,才有可能探索出某个结果。)
所以最近跟人选谈offer,已经可以淡定地说出“作为猎头我肯定是私心期望你去,除此之外还支持你去的原因有blabla……可能存在的风险有blabla……综上,最后你自己考虑决定吧。”啊,这就自洽了。猎头要么就是当一个同方向的僚机,要么就是去扮演一个恶魔当反面声音看看能不能被人选打倒,就得了。
最后,给认为自己决策力和行动力不够好的朋友再次推荐《埃隆·马斯克传》。张一鸣说“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心灵鸡汤”,一起喝着鸡汤冲完这个Q4(这书真的不薄+我看书真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