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千人千链」的事实让链在普罗大众中被祛魅,而所谓的顶级公链市场反响平平,甚至颇有些「见光死」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市场的残酷一面:传统且无趣的巨头要么迭代要么被替代。按耐不住烦躁情绪且喜新厌旧的市场先生已经在开始寻找类似 Socialfi、RWA 和 Telegram Bot 等下一个叙事了。
可即使链已经如此内卷的当下,还有链在持续发展。只不过巨额融资和明星团队——发币——撒币的传统模式可能玩不转了。
在介绍新的可能性之前,先引用一组极易被忽视的数据:据 DeFiLlama,Tron(即波场)的日活跃用户数超 150 万,每日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相比之下,以太坊的日收入也仅为 200 余万美元,而以太坊的收入要分配给范围极广的利益群体。从 TVL、活跃用户数和稳定币发行量等诸多指标来看,Tron 早已经是仅次于以太坊的公链。年收入接近 4 亿美元的 Tron,可能是行业内最低调且稳定的「印钞机」。
数据来源:Tronscan
虽然除了孙宇晨的营销事件之外,用户在 dApp 日常交互中都很少见到 Tron 的身影,不过 Tron 却是实打实的现金奶牛——主要靠稳定币转账的手续服务费就赚的盆满钵满。
Tron 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这条路的,最早的 Tron 定位的是数字内容娱乐,是靠着持续迭代才演变到如今的样子。Tron 取得的成就也得益于其是最早注意到链上稳定币的公链,并在早期推出免转账手续费和与各大中心化交易平台的合作,并逐步发展到越来越多的下沉市场。如果说 Tether 靠着发行 USDT 构建起了一个稳定币帝国,那么 Tron 就是这个帝国中最繁忙也是收益最高的承运商。
就像是一场轮回,如今的 L2 们也进入到了类似的阶段——中心化排序器让运行一条链变得更有利可图。
上图提及的手续费收入,主要来源是交易差价:在 L2 上获得的手续费收入,减去 L2 将其链上的交易打包成组,将证明传输到以太坊主网的费用。
前 xDAI 团队(现已被 Gnosis 收购),现 Blockscout 和 zkBob 的开发者 Igоr Barinov 就曾表示,与来自手续费盈余和潜在治理代币的利润相比较,运行排序器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在不考虑中心化指责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如今的 L2 有些类似更古早的联盟链概念;去中心化排序器势在必行),如今的 L2 为链这个加密行业基础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型,并解决了加密行业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
真实的现金流和「无币」区块链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8 月 25 日 Base 和 Optimism 联合宣布的收入治理共享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为:Base 将向 Optimism Collective 支付其收入的 2.5% 或利润的 15%,以较高者为准。作为回报,Base 将获得最多约 1.18 亿个 OP 代币。
根据用户 @0xjaypeg 的推测和叙述,L2 项目方发行代币当然可以捕获市场现有的流动性来创造价值——赚钱,不过对于 Base 和背后的 Coinbase 来说,发行代币存在监管和法律问题。通过用 OP 代币交换未来收入,可以作为直接发行 Base 代币的代理。根据彼时 Base 链的数据测算,Optimism 实际上是以 0.25 至 0.3 美元的价格向 Base 出售了 OP 代币。
对于 Base 来说,通过链的收入锁定了超额「收益」,同时避免了法律风险。而对于 Optimism 来说,看好并押注未来 Base 的发展前景,以及释放 OP 代币流动性,并通过 Coinbase 向潜在客户做了一波 Op Stack 的广告,似乎也是一桩好生意。
随着越来越多类似 Uniswap 的项目选择以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增加持续性收入,稳定的现金流越来越成为项目关注的重点。而链(L2)的商业模式,无疑是加密行业里最适应和符合持续性现金流的领域——有人用就有钱赚。
上一轮周期中风靡的万金油用例,治理代币在法律监管和资金匮乏情况下逐渐丧失治理功能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些项目有法律层面的顾虑,或者受困于加密行业究极难题之一的代币用例和代币经济模型问题,选择弱化甚至回避发币问题。那么类似 Base 与 Op 这种置换类的形式或许是可以探索的一条路径。当然,这就要求协议要有足够的真实用户和实际收益。
优化合作,专注自身发展
将链和应用的重心加以区分或许是好方法。如果转变思路,应用专注于构建坚实有用的产品,公链将用代币激励转变为对每个协议实际表现的激励,效果不仅可能会更好,而且公链实际收入的分配也远比有限的代币更为透明和持久,甚至可以达到链与应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果。
如果某条链宣布对其链上应用,按照创造的手续费给予每个协议一定比例的返还 / 回购,那或许将开启一轮新的链间军备竞赛。协议层面的收益再分配升级到公链层面,相信不论是今年流行的 Rollbit、Unibot 和 friend.tech,还是 Opensea、Uniswap 等用户需要高频交互的协议,都会对此颇有兴趣。
而如果更极端一些,假设应用直接搭建在自有的链上,那么可以用其合约消耗的 Gas 对其收入进行测算。本文以 L2 链为以太坊主网 Gas 费 1/50 为例简单测算,从 5 月 8 日至 10 月 22 日,Uniswap 5 个半月内消耗了 6400 余万美元的 Gas 费,折合成 L2 的收入约为 130 万美金,每月收入超 20 万美元。虽然抛开流动性谈论这种交互量极为不妥,但这确实可以告诉开发者:如果再构建加密项目,可以尝试专注于产品设计。即使只赚取用户使用协议的钱,也可以活得很好。
不仅是收入分配有新的玩法,链和应用的分工也可以优化。在构建自己的链已经成为风潮的当下,不论是专注于 onchain game 的 Argus 和链游公会 Merit Circle,还是专注 NFT 的 Zora,专注衍生品的 dYdX 和 Aevo 都已经或计划推出自己的链,其中很多项目都不是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链,而是选择通过合作或借鉴的方式展开。
来源:How to scale app rollups
类似此前中心化平台流行的白标公司。对于专业的公链团队来说,为有具体用例需求的协议搭建起一个去中心化网络,赚取一定的服务费和项目发展中的抽成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公链团队从基金会运营和营销等繁杂事务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专注于链本身的技术迭代,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为开发者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
写在最后
「每个项目都有他的时代,也都有时代的门槛,过去了都是门,没过去就是槛。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跟你打招呼,你连他的脚后跟都跟不上」,传统公链大行其道的时代大门可能正在缓缓关闭。
叙事和 Mass Adoption 的未来在哪里尚不可知,但链肯定不再是「稀罕玩意儿」。而当我们从链上交易使用量、收入、用户数据和资产数据而不是币价、去中心化程度、技术和正统性来看待公链的时候,重心会有很大的转移:链更偏向于产品,数据反映市场对产品的迎合程度,链也要根据数据调整其定位。
回顾历史,「产品是演化出来,不是规划出来的」这一事实即使是以太坊也不得不承认,执着于绝对的去中心化既不存在也不现实。排序器中心化,链上数据公开透明的「Web 2.5」,为何不能是推动行业生态发展和 Mass Adoption 落地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