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 2017 年时,有关代币化的炒作主要围绕着在区块链上创建代表对非流动性实物资产的所有权的数字资产,如房地产、大宗商品、艺术品或其他收藏品。但当前的高收益环境为代币化赋予了一种不同的意义,即将金融资产数字化,如主权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和回购协议。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用例,并且可能成为新的加密市场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完全实施可能需要另外 1-2 年的时间。与 2017 年相比,当时的机会成本接近 1.0-1.5%,我们认为如今高于 5.0% 的名义利率让金融机构更清楚地认识到即时(相对于 T+2)结算的资本效率。此外,在我们看来,全天候运行、自动化中介功能和保持透明审计记录的能力可以使简单的链上支付和结算变得非常强大。
然而,基础设施和司法(法律)方面的问题仍然是核心挑战。大多数机构依赖于私有区块链,例如,由于他们担心智能合同漏洞、预言机操纵和网络故障,即他们与公共网络相关的风险。但我们认为私有网络未来可能会使互操作性更加困难,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流动性的碎片化,这将使更难以实现代币化的全部好处,比如拥有一个功能性的二级市场。
代币化未能实现最初承诺
在 2017 年的加密冬天,代币化似乎未能实现最初的承诺,即将数万亿美元的现实资产(RWA)上链。当时流行的想法是,代币发行者将非流动性的实物资产,如房地产、大宗商品、艺术品和其他收藏品的所有权转化为将存在于分布式账本上的数字代币。其中的好处包括对这些商品的分数所有权,从而使许多人可以获得否则难以触及的资产,从而实现了对资产的民主化访问。
即使在今天,房地产似乎仍然是代币化的一个特别有潜力的机会,尤其是考虑到有关住房越来越不可负担,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的不断报道。然而,尽管有了明确定义的用例,但代币化在 2017 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推动。相反,下一个加密市场周期受到了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进行实验的推动,而代币化的颠覆性承诺明显被搁置了。
我们认为代币化主题最近的复苏部分原因是 2022 年加密市场的抛售,因为许多支持者强调了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价值,而不是代币投机。这让人联想到现在众所周知的「区块链,而非比特币」口号,加密领域对代币化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用这个贬低的说辞,以辩称目前对这些项目的热情可能只会持续到加密价格行动开始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