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聪明人都有过如下念头:
用投资赚钱,顺便证明自己的非凡智力。
威廉·格林年少时曾沉迷于赌马,26岁时开始痴迷于投资,并开始遍访全球顶尖赚钱高手。
他在牛津大学学过英国文学,又有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作为一名记者,威廉·格林以其“特权”近距离接触了不少著名投资人物。
“9·11”事件爆发后的一天早上,他亲眼目睹了传奇投资人比尔·米勒刚刚买入的AES股票的股价下跌了一半,仅在午饭前就损失了5000万美元。
经过冷静的分析后,米勒加倍下注了,他认为非理性的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利空消息反应过度了。正如他向我解释的那样,投资是一个不断计算概率的过程:“一切看概率,不存在确定性。”
格林在自己的书中提及了概率的重要性,他说大萧条期间邓普顿用打牌赢来的钱支付上大学的学费。巴菲特和芒格则对桥牌很痴迷。
彼得·林奇在高中、大学和参军时都玩扑克牌,他告诉格林:
“学习玩扑克牌或桥牌,参与任何可以让你学习概率知识的事务……都比读有关股市的书籍效果好。”
并非投资的结果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没有人能确保单次决策能够100%成功。
所以,赚钱高手们只有努力提高单次投资决策的成功概率,进而为自己的投资体系编织一个被概率层层保护的系统。
在大势中能够顺流而上登至波峰,又能在小概率的厄运袭来时熬过波谷。
格林总结道:
依据成功的概率做决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操作方式,这些巨头做任何决策时都会运用这一方法。
然而,在书的最后,格林似乎又引用了一段观点相悖的言论:
“为了做出决策,你要关注结果(这是你能知道的)而不是概率(这是你不能知道的),这就是不确定性的核心思想。”
慢!结果比概率更重要?
这似乎和“依据成功的概率做决策”相矛盾。
事实上,上面这段话出自《黑天鹅》,其作者塔勒布是不折不扣的概率主义者,从如下段子可见一斑:
塔勒布和交易员劳伦共进晚餐,两人掷硬币决定由谁付账,塔勒布输了,只好乖乖掏出腰包。
劳伦本来想道声谢,却突然改口说:“看了你的书,我想你一定会说,在概率上,这顿饭我付了一半的钱。”
在这个故事里,劳伦调侃了塔勒布书呆子似的对期望值的计算:
A、从结果看,塔勒布买单了;
B、从概率看,劳伦付了一半的钱。
假如这个吃饭买单游戏玩儿上一千次,“结果”和“概率”就会变成近似同一件事。
那么,塔勒布为什么说要根据结果而非概率来做决策?这似乎很矛盾。我带着疑惑重翻了一下《黑天鹅》,才发现了具体的语境。
原来,前面让人难解的那段话——“你要关注结果(这是你能知道的)而不是概率(这是你不能知道的)”,是在作者写到“帕斯卡的赌注”时提及的。
帕斯卡说应该信上帝。即使上帝存在的概率可能极低,但回报是无穷大的,所以应该信。——这就是所谓帕斯卡赌注。
顺着这个线索,塔勒布想表达的是一个“反过来”的观念:有些非常稀有的灾难,发生的概率可能非常低,但结果是致命的。
他在《非对称风险》一书中继续写道:
“在可能导致破产的策略中,收益永远抵消不了破产的风险。”
没错,塔勒布依然是一个概率主义者。但是一位概率主义高手,会同时兼具不确定硬币的两面:
1、硬币的正面,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的概率;
2、硬币的反面,是极端重视避免灾难,“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不确定硬币的正面,通常与大概率有关;反面则与小概率有关。
“大概率”是个极其模糊的概念,甚至于大概率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首先,即使是大概率,但若是赔率不对,期望值仍然为负;
其次,评估的时候可能过于乐观;
再者,环境会变化。
更重要的是:做出一个决策的关键,不是大概率事情发生时所带来的喜悦和吸引力,而是你对相对应的小概率事情发生时候的承受力。
没错,我们应该计算期望值,但是问题在于:
即使期望值为正,即使你如赌场般有概率优势,你能够通过大量重复让大数定律显灵从而让期望值兑现吗?
即使你预测正确,决策正确,然而随机性的世界分布并不均匀。聪明且谨慎如格雷厄姆,在遭遇大萧条时依然熬不过去。
个体命运的尺度,很难经得起被掷上几次骰子。人生的决策,和德州扑克并不相同,因为无法大规模重复。
人生短暂,我们的关键选择和决策很多时候被“小概率事件”支配,最终左右了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