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一代人,也要搞半导体
1967年9月的一天,韩国青瓦台总统府。
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在这里,宴请了远道而来的半导体专家金钟基。饭后,朴正熙将他请到自己的书房,从抽屉里拿出一件小玩意,摆在了桌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硅谷闯荡了多年的金钟基当然知道,这是一颗晶体管。
朴正熙表示,晶体管看起来很小,但一手提包晶体管,比韩国出口满满一个粮仓的纺织品还值钱。
“我国也想发展电子工业,请金博士帮忙。”朴正熙用渴望的目光,看着这个未来的韩国半导体之父说道。
金钟基最终被打动,投身到韩国半导体事业中。
1975年,韩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六年计划。那一年,韩国历史上第一批自产的晶体管,在龟尾电子工业园区下线。
彼时的韩国,在朴正熙的带领下,经过几个五年计划,虽然建起了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工业,但仍旧依赖纺织等低端产业,人民生活困苦。
困境中的朴正熙意识到,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
“只要把半导体搞好,韩国三千万人的温饱就不愁。”金钟基的到来,为朴正熙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然而,要发展半导体产业,离不开大财阀的支持。而彼时,包括三星在内,韩国几大财阀对半导体兴趣不大。
转机出现在70年代末,韩国商界开始流行一个传闻:一手提箱芯片,能抵十船矿物!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三星。
作为三星创始人李秉喆的小儿子,从美国归来的李健熙,不断劝父亲搞半导体。哪怕遭父亲反对,也要自己创业:
“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试试看那件事!”
在儿子的影响下,目睹了两次石油危机,以及日美半导体产业崛起的李秉喆,态度开始转变,他决定亲自下场。
然而,面对日美霸权,父子两人都低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性。
1984年,三星刚推出64K DRAM,内存价格就暴跌,从每片4美元,雪崩至30美分。而三星当时的成本为1.3美元。
这意味着,三星每生产一片,就要亏损1美元。到1986年,累计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全部亏光。
事实上,直到1987年,李秉喆去世那天,他也没能见到三星半导体盈利。临终前,这个为三星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拉着儿子的手,殷殷叮嘱道:
“半导体更是为了我们的祖国,你一定要记住。”
1987年8月,李秉喆、李健熙父子,观看半导体工厂规划图
比亏损更可怕的,是技术上的代差。
由于起步晚,韩国在内存技术上与日本相差甚远。为了缩小差距,李健熙开出三倍工资,到日本疯狂挖人。
一时间,从东京飞往首尔的航班上,挤满了日本半导体工程师。
许多在美国硅谷工作的韩国人,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也纷纷回国。
一个叫陈大济的年轻人,谢绝IBM公司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加入三星,理由是“真想赢日本一次”。
韩国政府也给予了三星大量的资金扶持,被寄予厚望的韩国半导体之父金钟基,则在多家大财阀担任经营顾问,并为韩国培养了大量半导体人才。
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三星的技术突飞猛进。
1983年,三星开发64K DRAM时,关键技术落后日本4年。到256K时,相差2年;1M时,还落后1年。
多年的苦心追赶,最终迎来质变。
1992年,三星抢在日本人之前,推出全球第一个64M DRAM。羽翼渐丰的韩国人,随后对日本发动了生死战。
1996年,全球DRAM经历了PC时代的短期繁荣后,突然暴跌。紧接着,又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行业不景气,东芝、富士通等日本厂商,纷纷选择收缩或停产,但彼时负债已高达180亿美元,连能否活下去都成问题的三星,却一口气新建了4个晶圆厂。
杀红了眼的李健熙,疯狂喊道:“不惜生命、财产,也要孤注一掷!”
面对韩国厂商的挤压,日本政府不得不整合国内DRAM业务,组建国家队——尔必达。即便如此,也未能挽回败局。
十年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韩国人如法炮制,在行业雪崩之际,押上全部身价扩产,故意扩大行业亏损!
日本尔必达,苦撑多年之后,于2012年被美光收购。
尔必达破产当晚,位于首尔京畿道的三星总部,灯火彻夜通明。至此,韩国人打败日本,成了存储行业新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