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层面来理解比特币
听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托儿所
“员工”是150对在美国国会山上班的人
事实上她根本就不是一个托儿所
是这些国会山工作人员互相照看孩子的一个合作组织
华盛顿特区总是有着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
夫妇们也时不时想享受一下两人世界
所以保不齐哪一天某些家长们就要晚上外出
不能照顾自己的子女
一次两次还好
老是去麻烦别人照顾自己的子女也不太好
于是这些在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在参加托儿合作组织的成员内部发行一种“保姆券”
每张券对应一小时的照看孩子的服务
外出的家长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顾后
必须支付保姆券
按对方照顾自己孩子的小时数支付相应的张数
保姆券一开始发行的数量是一定的
成员可以通过在空闲的夜晚
帮别人照顾小孩来赚额外的保姆券
以备不时之需
这貌似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制度
但是实际上它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几乎陷入到崩溃的边缘
对应保姆券的价格却水涨船高
首先,有些当下空闲时间比较多的夫妇
开始利用这些时间努力为他人照顾小孩
多囤积一些保姆券
以便以后能更灵活的利用时间
由于保姆券的数量一定
有人开始囤积就必然有人的券会减少
那些保姆券减少的人也开始慌了
生怕今后要外出
没人照看小孩
于是减少了外出的次数
也开始努力照看别人的小孩来赚富余的券
突然间
在没有新加入成员和没有新宝宝诞生的情况下
流通的券越来越少了
流通券减少的结果就是保姆服务也越来越少
如果把这个托儿合作看做一个经济体
保姆服务看做她的产出(GDP)
这就是对衰退的经典定义
而衰退的原因就是出在经济体内的通货紧缩
即保姆券的数量不够
保姆券价格上涨到用不起
这是Sweeney夫妇1977年发表的题为《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的经济学论文
记住这个小故事,不仅帮助你理解比特币
也会帮助你理解为什么美联储要量化宽松
还可以帮你认清央行扮演“最终贷款人”的角色的原因
讲完故事
我们再回头来看比特币防通胀的特性
比特币的总量估计会在2140年达到2100万的极限
货币供给会停止
跟我们故事中的保姆券一样总量不再增加
而任何有通缩特性的货币都会
鼓励囤积(hoarding)行为的出现
大家都开始囤
就越值钱
这就是螺旋形通缩(deflation spiral)
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特性
我们的故事中
为什么那些家长拼命的把保姆券攥在手里不花?
因为他们都怕
怕有一天要用的时候却没有券花了
如果合作社的管理层
在成员需要用券的时候可以借钱给他们
让他们以后再还上(附加利息)
家长们一定会减少手上持有的保姆券的数量
这时管理层扮演的就是最终贷款人的角色
而在比特币的世界观中是没有这样的管理层角色
赞同这样的观点:
建立一个货币制度的初衷
不是使得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变得富有
而是让交易变得便利
让整个经济体获益
而这些比特币都没能带给我们
至少目前来说
比特币不是一个好的流通货币
但买入比特币还是一笔好的投资
参考资料:
Busch
《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
《世界上最小的宏观经济模型》
劣币驱逐良币和Sweeney夫妇的文章中的托儿合作社危机都是基于同样的逻辑,即当两种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人们会倾向于保留价值高的货币,而使用价值低的货币进行交易,从而导致市场上只剩下价值低的货币。这种现象可以用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来解释,也可以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
白银的流失也是类似的逻辑,但更复杂一些。在清朝时期,中国是一个白银本位制国家,即白银是唯一的法定货币。由于中国的商品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而白银的国际价格相对较高,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即出口商品多于进口商品,从而吸引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西方列强可以自由进出口商品,并以低关税征收。这导致了中国的进口商品大量增加,而出口商品相对减少,从而形成了贸易逆差,即出口商品少于进口商品,从而导致了大量白银流出中国。同时,清政府还被迫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外债利息,也消耗了大量白银。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中国白银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从而造成了白银危机。
关于劣币驱逐良币
当两种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
人们会倾向于保留价值高的货币
而使用价值低的货币进行交易
从而导致市场上只剩下价值低的货币。
转自 0xUnicorn